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藏语称“莎姆”、“沙目”),故汉语称巴郎鼓舞。
历史渊源
巴郎鼓舞(莎姆舞)在卓尼境内流传始于公元8世纪前后,历史悠久。卓尼处在“唐蕃古道”上,巴郎鼓舞(莎姆舞)的起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和吐蕃宗教法舞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巴哇地区有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乡,而“藏巴哇”即西藏后藏人之意。据当地口传历史记载,其先祖在吐蕃时期或稍晚一些随军迁徙到此,并繁衍下来。公元7-17世纪(唐、宋至清前期),这里是一个藏族为主体的地区,先后为土司管辖,盛行苯教。苯教属藏族原始宗教,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前非常盛行。莎姆舞的歌词中也透视出它悠久历史与苯教文化的关系。
但在卓尼民间,关于莎姆舞的起源,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连年大旱,颗粒不收,乡亲们只得杀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灵降下甘露,拯救苍生。当乡亲们虔诚地跪伏在山神拉卜载前苦苦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优美动听。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曲调和鼓点,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鼓面直径约一尺、带长把、能摇动发响的双面羊皮鼓,两边各垂吊有打结的绳索。然后,人们在寨子中心的场地上点燃篝火,即兴跳唱起来,将祈求神灵的心愿用歌声表达出来。他们至诚的举动感动了神灵,天上降下了甘露……从此,每年的农历正月,这里的老百姓都要跳莎姆舞,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2]
传承价值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境内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
巴郎鼓舞(莎姆舞)以巴东鼓为道具是一个古老而鲜为人知的舞种。它融说、唱、舞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娱乐性。因其主要道具是巴东鼓故也称巴东鼓舞。莎姆舞除了舞姿优美、庄重外,最主要的是歌词内容涉及宗教和民族历史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对歌时双方的歌词问答最为精彩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从莎姆舞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与苯教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因此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主要特点
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曼拉节”(相当于汉族的
春节),当地老百姓都要在开阔的场地上集体表演一种祈祷平安吉祥和五谷丰收的舞蹈,舞者手里拿着一个形似“巴朗”的双面羊皮鼓道具,随着沉稳劲健的舞步不断揺击,并循着节奏高声齐唱。舞蹈节奏紧凑,动作干净有力,歌词含蓄古朴,曲调内容丰富。巴郎鼓舞(莎姆舞)自身也有时节、仪式和禁忌,并非随时可跳。每年的重大节日才跳。春节期间每个村寨都跳巴郎鼓舞(莎姆舞),藏巴哇地区村村有广场、寨寨巴郎鼓舞(莎姆舞),一般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跳,舞者没有年龄性别限制,男女老少皆能跳,但男女不一起跳,且舞种歌词也不相同。男子起舞时几十个英俊汉子手持巴朗鼓,浑厚的鼓声和高亢的歌声在几里外都能听到。
传承保护
卓尼巴郎鼓舞(莎姆舞)1958年因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禁止,1978年后重新恢复,当时已经许多舞艺娴熟并掌握大量歌词的老人先后辞世,多半舞种已失传。到21世纪初,有的村寨只流行十几种,有的仅七八种,且传统歌词内容的丰富程度大不如前。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古老舞种,莎姆舞面临舞种、歌词、舞姿和含义能解释的人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全面挖掘、挽救整理、提高研究层次已刻不容缓。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朴风情,让莎姆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真正成为卓尼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卓尼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士对莎姆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化品牌进行锻造和宣传。2001年在卓尼县大峪沟举办的“藏族文化与甘南旅游产业研讨会”上,卓尼县邀请专家学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讨。之后,卓尼县还组建了民间业余莎姆舞艺术团,中央电视台专题组也到卓尼进行了专题采访。2003年,卓尼县邀请专业人员,对莎姆舞的音乐及舞蹈形式进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朴、豪放的风格中融入了昂扬向上、激情流畅的现代歌舞风格。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方队表演中,由卓尼县莎姆舞业余艺术团表演的莎姆舞荣获方队表演一等奖,这一殊荣使莎姆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内外观众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2008年6月,巴郎鼓舞(莎姆舞)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信息
级别批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遗产序号:688
遗产编号:Ⅲ-91
项目名称:巴郎鼓舞
申报单位:甘肃省卓尼县